查看原文
其他

书写传奇人物,该如何避免一味歌功颂德?

叶克飞 欧洲价值 2021-08-02

(本文原载于《成都晚报》)


曾经见过一套德国小学生的通识读本,非常有趣。一套薄薄的小册子,都是口袋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环保等多个领域。


它提出的问题或者非常现实,比如“联邦总统为什么不是最有权力的人”,“联邦总理都做些什么”,“联邦众议院到底有多重要”,“欧盟为何存在”等。也有很多问题看起来很飘渺,比如“什么是乌托邦”,还有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理论,不过最终指向都是德国人最注重的东西——逻辑。


它也会直面社会暗面,比如“世界如何侵害女性的尊严”,“安全和自由,哪个更重要”,“歧视和种族仇恨”,“谁将难民拒之门外”等。


看完这套口袋书,就会明白一点:为什么德国只有不到四成的年轻人能入读大学,大多数人都会走向职业教育,但这个国家仍然可以走向文明,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答案是出色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其实是国民教育的底线操作,它无所不包,看似简单,却极为强调专业性和思辨性。它不能有明显的谬误和是非颠倒,同时又要给予阅读者独立思考的空间,它不是标准答案,却能为人们提供足够养分。一个国家的通识教育读本,往往印证着国家的良心。


始建于1763年的C. H. 贝克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专业出版古代史研究、文学研究、历史、法律和文学著作。《贝克德意志史I》是该出版社长盛不衰的经典出版物,由德国历史专家,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传递通识教育。




书名:《贝克德意志史Ⅰ》

作者:马提亚斯·贝歇尔、埃伯哈德·科尔布等

译者:任伊乐、张丽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新民说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定价:198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引入的《贝克德意志史I》,同样以口袋本的形式呈现。它选取了德意志历史上最伟大的七个人物为之立传,他们是欧洲之父卡尔大帝,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军事天才腓特烈大王,铁血宰相俾斯麦,二战后奠定西德未来的康拉德·阿登纳,还有“华沙之跪”的维利·勃兰特。每本人物传记都很薄,不过一百多页,同时也是典型的西方式历史写作风格,文字洗练,兼顾学术性与趣味。


七个人的人生,不仅仅是个体的惊心动魄,还串联成一部德国史。卡尔大帝引入欧洲文明,将文化重心从地中海一带转移至莱茵河附近,因此被后世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享有“欧洲之父”的称号。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这样评价卡尔大帝:“从来没有一位君主能像他那样直面危险,从来没有一位君主比他更能躲避危险。他笑对一切险恶,特别是几乎所有伟大的征服者都会遇到的那些险恶,也就是阴谋。这位神奇的君主非常宽厚,性格温和,举止简朴,喜欢与他的朝臣们打成一片。


书中写道:


“没有任何一个中世纪的统治者能够像卡尔大帝一样,直到今天仍然家喻户晓。提到他,人们几乎自动会联想到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在其他欧洲语言中,他的名字和别名甚至已经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Charlemagne或者Carolomagno。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


面对这种传奇人物,写史者该如何避免一味歌功颂德?《贝克德意志史I》的《卡尔大帝》一书中,提到了中世纪著作《卡尔大帝传》的作者艾因哈德,他在卡尔大帝去世大约十年后完成著作。“中世纪时期,君主的观察者通常会把君主描绘成符合基督教美德标准的模范式人物,君主的个人特征则显得无足轻重。艾因哈德却不强调基督教的美德,而是较为看重普世的、稳固不变的特征:卡尔‘在智慧和心灵方面超过了所有同时代的统治者’。”


这种写史的风格,本身就是逻辑思辨的结果。


德意志历史始终有着思辨的一面,也正因此成为了宗教改革的策源地,让欧洲见到了文明的曙光。马丁·路德自然是绕不过去的人物,这位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创立者,1517年撰写《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他在神学上强调因信称义,宣称人们能直接读《圣经》获得神启。提倡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以《圣经》的权威对抗教皇权威。这种将《圣经》解释权下沉的做法,是对教皇权威的巨大冲击,也唤醒了启蒙精神与市民意识。


到了腓特烈二世的时代,普鲁士不但在战争中高歌猛进,也迎来了启蒙的开明时代。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堪称“德国的建筑师”,是德国统一的第一推动者。虽然他是典型的保守派,但仍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体系。书中强调他的“铁血”,但这种铁血绝不等于在军事上的穷兵黩武。战争对其而言只是政治工具,所以他始终对武力保持着足够理智。


我最欣赏的德国历史人物,当属康拉德·阿登纳。这位经历过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联邦德国四个重大历史时期的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在政治上让德国从二战战败国到重新获得主权,进而融入西方世界,在经济上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创造“经济奇迹”。直至今日,德国仍在“阿登纳时代”的遗泽下前行。


德国人从不吝惜对阿登纳的赞赏。在德国最伟大人物评选中,他超越卡尔大帝、俾斯麦、马丁·路德、腓特烈大王和歌德等璀璨名字,成为第一。但即使如此,德国人仍然不会为尊者讳,在通识读本中,作者一次次描述阿登纳的无力感,即使是最伟大的政治家,在大时代面前仍是渺小的。


书中写道,《罗马条约》签订后,阿登纳的核心外交目标,即融入西方阵营基本实现。“坚持发展欧洲一体化是阿登纳作为联邦德国开国总理的核心功绩。融入西方意味着德国作为民族国家在外交政策走向上的重大转折”,但与此同时,“通过融入西方获得的安全和稳定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德国分裂的加深。虽然阿登纳坚信,他发展西德以及欧洲一体化的政策终有一日会通向德国统一,然而最晚到五十年代中期,德国和欧洲的局势已经出现固化的趋势”。东西方关系的紧张,甚至使得保持两个德国变成欧洲安全的基础,西方大国比之前更不愿意解决容易发生冲突的德国统一问题。也正是在此时,阿登纳的外交政策和德国政策,在操作层面陷入低谷。


所幸的是,几十年后,阿登纳梦想成真。他所做的一切不但改变了德国,也改变了世界。这很容易让我想起某部电影里的台词——当被问及抗争努力是否有用时,神父答道:“有没有用今天是看不到的,也许到我死那天也看不到”,但无论是政治还是个体权利,都非一朝一夕。


这七张面孔,这七个德意志历史星空绕不开的坐标,是否可以如书的封底所言,“带你读懂德意志”?我想是可以的,因为他们的性格就是德意志文化的性格,他们前行的方向,也是德意志的方向。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商务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去无名小城探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防御教堂

不管遇难者还是幸存者,奥斯维辛都是人生的最后一站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

今日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